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

在Ladakh的一個月

九月初的Leh(列城),秋意漸濃,八月時還是綠油油的麥田,已經換上金黃的新裝,光禿禿的山頭也開始添上白雪作為裝飾,大批傍晚前開始飛進室內的小飛蟲也不見踪影了。若非此種種環境變化,已經忘記在這裡待了整整一個月,可是終歸要上路,也只能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離開。回想第一天抵埗的感覺,談不上喜歡,甚至可以說失望。

Ladakh(拉達克),一直有個說法,說這裡是比西藏更西藏的地方。為何?因為西藏被中共破壞得體無完膚。這只是我的推論,反正我也沒有考究過它的出處。想像中的Ladakh,大概是享有宗教自由,環境相對落後一點但充滿西藏氣氛的地方,市中心應該有點像拉薩的小昭寺或大昭寺附近一帶,密密麻麻的藏式民居和小巷形成的舊城區……

滿懷期待的心情到來。但現實原來跟想像相差太遠,市中心內都是沒有特式的平房,充斥著不同的人種,印度人,喀什米爾人,拉達克人,藏人及外國遊客,完全感覺不到西藏氣氛。反而有兩座顯眼的清真寺,加上不少售賣喀什米爾紀念品的商店,看來更多一點喀什米爾的味道。那個據說「比西藏更西藏」的Ladakh往那裡找?

市中心的照片廖廖可數, 因為都不會帶相機...
Ladakh和西藏,當然有不少共通點,首先是它們的自然環境,在Leh的山上觀看,不禁使人想起西藏文化的發源地—Yumbulagang雍布拉康 (已發展成現代城市的拉薩或許以往也是差不多樣子)。其次就是相同的宗教信仰,大家都是使用藏曆,文字一樣(但發音不同),房屋的樣式和擺設,衣著甚至食物也十分相似。看來真的跟西藏很相似吧,但氣氛就是不一樣。在Ladakh,至少在表面上,缺少那種在西藏,宗教活動就是大部份人生活最重要一環的感覺。

表面看, 真的很「西藏」
Ladakhi絕大部份也是藏傳佛教徒,但他們不會無時無刻都有人在轉經道上或寺廟裡。街上也沒有人手持轉經輪在閒逛,亦不見有信徒五體投地式的參拜。另外只有在節慶或重要的日子,才會見到他們盛裝穿上濃厚西藏感覺的衣服。找遍Leh也沒有在西藏藏族人聚集點—我最愛的茶館,加上Ladakhi一般比較內儉,不像西藏人那麼豪邁。還有還有,是這裡的狗是怕人的!

說失望,只是因為不如我的想像,當我搬到離市中心20分鐘步行路程的Sankar之後,我就漸漸愛上這地方。Sankar只有疏落的藏式民居,雖然大多房屋都已加建並作為小旅館,但因為位置偏遠,除了少數長期逗留的遊客,很少人會選擇住在這裡。當然我就是選中它的寧靜,而每家每戶的一小幅作為日常食材的耕地和小花園,使這裡更添幾分鄉村氣息。由於我住的小旅館長期就只有我一個遊客,因此感覺更似Homestay多一點。

所住的小旅館, 每晚見到有新食材, 我都忍不住問:「from the garden?」
因為Homestay的兩夫婦是虔誠的佛教徒,使我有機會觀察Ladakhi的宗教生活。除了日常家務,他們原來也花很多時間在準備宗教儀式相關的事情,閒來無事在家就會轉經和念經,每星期六必定到寺廟參加Puja,而家中3個年青人雖然不如老人家虔誠,但遇到不同寺廟的節慶或像達賴喇嘛教法的大日子,他們都會隆重其事,一家人一起盛裝出席。雖然跟西藏是同一宗教,但拉達克人和藏人的性格和生活習慣的差異,凝做出截然不同的宗教氣氛。

在Ladakh精彩的一個月, 某程度是建基於這個舒適的「家」
撇除宗教氣氛,Ladakh還帶有一種種族融和的魔力。Ladakh超過九成人口都是佛教徒,但在Leh,夏天旅遊季節時,大量不同種族和宗教的人會到來謀生,大家和平融洽地相處,不知為何跟他人的隔膜也容易消除。試過不知多少次,在街上碰到熟口熟面的,閒聊問好後卻想不出究竟是在那裡認識這個人。

除了幾次去了幾天行山和騎單車之外,住在Leh的時間大部份時間都是「無所事事」留在屋內,朝早食完早餐就跟兩位老人家談天,然後邊嘆咖啡邊看書或寫文章,感到肚餓就到市中心食LUNCH順便上網,之後又回「家」繼續Hea,若然那天中午出去時不能上網 (Leh的Internet極不隱定,非正式統計能上網的機會是只有一半一半),飯前又出去試一試,看似無謂,不過反正我很喜歡那段沿著溪流的小徑和市中心的氣氛。晩上九點半開飯,和他們一家五口一起看我完全聽不懂的印度電影節目,這樣這樣就過了18天。

達賴喇嘛的親和力, 無容置疑
不用跟西藏比較,Ladakh自有它的魅力。在此見識到達賴喇嘛的親和力、騎單車去看宏偉的寺廟、在涷到震的河上玩rafting、登上6000多米的Stok Kangri、獨自走過Markha Valley,這一切真的很精彩但我最懷念的,還是在那裡「無所事事」的平淡日子。

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

登頂

登頂,其實是賭博,押下體力、意志、時間、金錢、甚至生命,成功登頂能贏到旁人沒法了解的滿足感。最有趣的是,賭注和賠率會因應沒有人預測得準確的天氣而改變。

尼泊爾的Annapurna Circuit Trek是我到過最壯觀的行山路線,但越過全程的最高點,海拔5416米的Thorung La Pass時,聽到有幾個日本遊客興奮地大叫「We made it!」,實在沒有什麼同感,我覺得那裡大部份登山客都像我一樣,那一刻反而有點若有所失的感覺,那次21天的行程中,心情最激動的是在看到寫上終點村落的學校門牌的一刻。但這次在Stok Kangri登頂時,同行的幾個人興奮地互相祝賀和擁抱,回程時遇到其他登山客時,自然而出的鼓勵說話,才明白Trekking跟登頂,看來相似,本質上卻完全是兩回事。

Trekking時最希望天朗氣清,但回想這次登頂,竟然有著相反的感覺,登頂那天天氣不算好,絕大部份時間都是大霧迷離,久不久放晴時,山低美景呈現眼前,一轉眼又消失在雲霧中。即使在山頂,大家的心思也亦沒有放在風景上,早一天我才跟其他遊客說:「there’s not point to climb if you can’t see anything. 」過後竟然覺得這樣比晴空萬里,視野清晰更好,對於這個想法,自己都感驚訝,原來登頂真的只為了登頂,目的純粹得實在有點無謂。
 
這樣的風景, 每次維持不到一分鐘
 登頂,為了証明自己能做得到?考驗體力和意志力?好像都說得過去,但又覺得對我來說,它比馬拉松等活動更加吸引。想來其中最大分別,就是登頂的不確定性。有人偏好成敗得失全因自己,有人喜歡當中加上賭博成份,交由命運決定,我大概屬於後者。

當然希望天氣隱定方便登頂,但心裡有一角又從相反角度去想,天氣影響賭注,天氣越差,體力付出更大,而且失敗的機會越高,但若然還是成功登頂,滿足感當然越大,就像賭運氣一樣,大概就是天氣的不確定性,帶來對登山者身心變化的可能性,為此運動產生難以解釋的魔力吧!雖然對於登頂,我只是初哥,也只是第一次攀上6000千米高的地方,但我有點明白為何有些人像著了魔一樣,越爬越高,甚至甘冒生命危險,越高的山,不確定性越大,難道他們不是因此而著迷嗎?
 
目標清晰, 滿足感就'只有'在山頂一刻爆發!
這半年時間裡,很多日子是花在Trekking上,前幾天完成Markha Valley Trek回來,就跟自己說過,餘下在印度的個多月時間就不再去Trekking了,不過從地圖所見,Manali附近有兩座海拔超過6000千米的雪山,還是有點「心思思」,到Manali也問過幾間Travel Agent有沒有其他遊客這幾天會出發去登頂,我心裡應該也有隻小魔鬼……

寫到不確定性和登頂的關係,忽然想到,大家有沒有為登頂著魔的朋友?他們到一間新餐廳時,是否也喜歡點一些大家(包括他自己)也不知是什麼的菜式呢?

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

Markha Valley Trek行山DIY

在Ladakh的眾多Trekking路線中,其實最想去需時近20多天的Zansksar Trek,但這路線比較偏僻,DIY不太可能,在Leh兩三個星期亦找不到同行的遊客,一來很少遊客會考慮Zansksar Trek,即使有,又經常取消或改期,相當麻煩。所以最後才決定自己去7-8天就能完成的Markha Valley Trek。

Markha Valley Trek是在Ladakh較多人選擇的行山路線,雖說比較熱門,但每天遇到的遊客,少則幾個,多也不到20個。大部份也有導遊帶著,即使沒有導遊,也都是結伴同行,像我這樣DIY的人應該不多,但全程都能找到Homestay,路線並不難找,體力要求也不高,總之就是,在此DIY沒有任何難度。

Day 1:Spitok->Rumbak,總共步行時間:6.5小時
Spitok是其中一個出發點,朝早由Leh坐巴士到Spitok,可順道看看Spitok Monastery,若不打算看Monastery的,建議直接坐車到Jingchan,因為由Spitok到Jingchan,要走大約4小時,風景相當一般的馬路。

由Jingchan到Rumbak,大部份時間都是走在峽谷中,算不上漂亮,但經常要過河,算是為當天帶來一點樂趣。

路上遇到一對波蘭COUPLE,結伴行了幾小時,直到這地方。話說我走在前頭,沒有多想就爬過這裡 (河水相當湍急,但即使掉下去,也一定不會死……),而他們花了5分鐘才驚險地爬過來。像死過返生的坐下休息,見他們的樣子,我也有點不好意思就先走了,因為其實也可以花時間找其他方法過河的……
早午餐都是Chapati,很快就食厭。晚餐會多一點變化,像這個地道的「蒸饅頭」
Day 2:Rumbak->Skyu,總共步行時間:7.5小時
比較辛苦的一天。由海拔3800米,田園風光的Rumbak,經過色彩豐富的山谷,攀登近1200米越過像接近天際的Ganda La Pass,再回到海拔只有3700米的Skyu。路上還能見到Stok Kangri和大量傻頭傻腦的Marmot。

山坡上有不少Marmot,聽到有人聲就會眼定定,再走近一點,它們就會立即跑回地道。

Ganda La Pass,走到天空還有多遠?
Day 3:Skyu->Markha,總共步行時間:6.5小時
整天路線都是平緩的河谷,有點沉悶的一天,唯一亮點是接近Markha時,要涉水走過「涷到震」的河流。

當天典型的山路
過河不需半分鐘時間,雙腳已經涷得沒有了知覺……
Day 4:在Markha休息一天
前一晚開始有點肚痾,朝早開身也未好轉,決定休息一天。Markha是路上最大的村落,感覺上住宿環境亦是最好,今日終於有閒暇觀看當地人的生活,好好享受這些村落的氣氛,難得的是他們並未因遊客而改變一直的生活模式。

很貼心,知道我肚不舒服而準確的白粥

村民每天收割雜草,準確過冬時作為牲畜的糧食
Day 5:Markha->Hankar,總共步行時間:4.5小時
也是平緩的河谷,接近Hankar時首見海拔6400米的Kang Yaze,它在之後兩三天一直是主要景觀。Hankar也是全桯最漂亮的村落。

出奇地豐富的動植物,圖為Blue sheep (卻不是藍色的)
最漂亮的村落 Hankar
Day 6:Hankar->Nimaling,總共步行時間:4.5小時
由Hankar開始的這兩天是這次Trekking的精華,離開峽谷漸漸走到景觀十分開闊的山坡,經過映著KangYaze雪山倒影的小湖。在Nimaling別忘了爬大約1.5小時,到KangYaze前面的山坡,看看這巨大的雪山。

日落前,數百隻羊被趕羊人驅趕回到山下的村落。一時間被它們的「咩咩聲」包圍。有的邊行邊吃草,久不久用角對打,然後走的走,跑的跑,迫著過橋,在漸暗的斜陽下遠去,是全程最難忘的美景!

Nimaling沒有村落,晚上只住在帳篷,帳篷內只有5度,雖然它們有提供被鋪,但還是泠得很,整晚沒有睡好……

海拔超過4000米,終於看到Yak的踪影,背後的雪山就是Kangyaze
數百隻羊浩浩蕩蕩地走來,「羊咩聲」佔據整個山谷,最難忘的畫面
Day 7:Nimaling ->Shang Sumdo,總共步行時間:6小時
最後的一天,由海拔4800米的Nimaling,大約1.5小時就去到全程海拔最高,5200米的Gongmaru La Pass,並不算困難。在Gongmaru La Pass,一邊是KangYaze,一邊是延綿不絕,伸延到Karakoram,光禿禿的山頭,十分壯觀。

經過十分斜的下坡路,又回到狹窄的河谷,兩旁怪石嶙峋,在小溪上左穿右插,相當「好玩」的一段路。

由tea tent-Chuskyurmo的地方再走2小時到終點Shang Sumdo,有導遊的遊客會在此安排車輛送遊客回Leh,坐順風車應該不難。公共交通的話,Shang Sumdo只有早上的巴士回Leh,或可以像我一樣再行2小時左右到Karu,那裡比較容易找車回Leh,最後我是在差不多到Karu的地方,攔到順風車回Leh的。

全段路的主角,6400米高的Kangyaze
Gongmaru La Pass,延綿不絕,一直伸延到Karakoram,光禿禿的山頭
其他資料:
1)    我買了一本Milestone Himalayan Series- Markha Valley,內有詳細的路線介紹和地圖,但只用作參考,不要盡信。路線上,九成時間只要跟著DONKEY或馬的糞便就沒錯了。
2)    每個村落都能找到Homestay,一律是800Rs,而在Nimaling是1000Rs,包住宿和早午晚三餐。
3)    雖然住宿點都有棉被,但建議還是自備睡袋。
4)    村落或tea tent都有清潔的飲用水可供補給。
5)    不要只顧行山,也多花時間了解當地人的生活。
6)    除了在Spitok,也可選擇由Chilling或Stok出發。不過由Chilling出發的話,似乎太容易。若時間許可,我覺得最好的路線應該是由Shang Sumdo出發,反方向走到Rumbak,之後再去爬6000千多米的山頂Stok Kangri,由Stok離開,Stok Kangri比Markha Valley Trek壯觀得多。
7)    也可參考 Wikitravel, http://wikitravel.org/en/Markha_Valley_Tre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