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

Day 283-284 大屠殺的反思(Oswiecim , Poland)

.
住:Home Traveller 35PLN

二戰時被屠殺的猶太人超過600萬,佔當時歐洲猶太人口的2/3,其中主要的奧斯威辛集中營,估計罹難人數介乎100-150萬之間,是怎樣的概念?把全部香港人一車車送往不同的集中營,港島的則被送到奧斯威辛... 恐怖得難以想像,但卻是活生生的歷史,而且,還只是數十年之前的事而己。

若果有人問旅行(特別是單車旅行)能學到什麼,其中一樣就是世界實在比我們認知的美好,但每次參歡戰爭博物館,似乎又會推翻這個觀念... 資料性的事,或參觀感受不作多談了,只能說這是歐洲最值得去的地方(不是之一),這篇文章主要想談參觀前後的反思。

猶太人大屠殺的成因,大概誰也能答得出,就是德國認為日耳曼人是最優秀的,最低等的則是猶太人,因此要建立血統純正的德國,必須趕絕非日耳曼血統的民族,當時除了猶太人之外,他們確也屠殺了數以百萬計不同種族的人。歷史上的大屠殺大多因為政治經濟,以種族為由的,絕多數也涉及主權或內戰,二戰時的大屠殺,真的就只是種族問題嗎?總覺得不太合理,當然大屠殺或許從來就是不合理的。

在波蘭的Lublin有座猶太人博物館,是我第一次看大屠殺時的資料,二戰前城內有45000個猶太人,佔當地1/3人口,戰後卻僅存數百人,震驚又傷感之餘,聽導遊的介紹和相片,腦中隱約有些想法,在Lublin,猶太人有整整一個猶太區,從舊相片能看到街道上的招牌也只有希伯來文,可以感受當時散居在歐洲的猶太人,保持他們自己的宗教文化語言在不同的地區生活,當地附近有很多小鎮,猶太人比例更佔一半以上。看看近年穆斯林在歐洲,或中國人在香港的新聞,其中一個排外的指控,就是他們不嘗試融入當地文化,當時在歐洲是否也普遍存在反猶情緒,以致大家對大屠殺抱著「隻眼開隻眼閉」的態度呢?

依此脈絡上網查資料,發覺反猶活動長久存在,甚至發生在20世紀初的美國。二戰前在德國生活的猶太人相對能融入當地,只佔不到1%人口的猶太人,卻在政治經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他們一向給人善於經商的形象,在1923年的柏林,當地有150間猶太人私人銀行,非猶太人經營的卻只有11間,1928年,當地交易所8成高級會員是猶太人。教育方面,在1905年,猶太學生在法律系及醫科生比例超過25%,整個德國的大學教授和講師,猶太血統的佔其超過1/4。據估計,當時猶太人的人均收入是非猶太人的一倍。

經濟肅條下的納粹德國,對猶太人的迫害是出於種族,宗教文化,政治或經濟?當中關係必然是錯綜複雜,今天我們大部份人所認知的,甚至連集中營的導遊,也只是止於血統論調,大概要再討論當時的背景,會被批評代表猶太人和其他國家也有「責任」,肯定是「政治不正確」的事情,今天我們看大屠殺是不可思議,難以理解,但當你代入當時的背景,是否還是那麼遙不可及呢?討論不是要為納粹洗脫罪名,但我覺得對於這個作為人類歷史上其中一個最黑暗的事件,反思得更深入是必須的,尤其是在種族主義再次抬頭的今天。

集中營入口寫著 "Arbeit macht frei",意思是Work makes you free...
大屠殺,既遠且近
一雙雙單薄的鞋
最恐怖的畫面,毒氣室的牆
這裡是很多猶太人的終點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